「兩文三語」的問題

撰文:幼兒教育專家陳陳淑安

孩子們年幼無知,沒有辨別是非及判斷的能力。他們的一切都任由成年人擺佈,他們在成年人一手製造出來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及社會環境中浸淫成長。筆者常感到孩子是最無辜的,所以我們對下一代的教養實在是責無旁貸。

首先,筆者並不反對學習外語,因為我深信多學一種語言,仿如多了一條與別人溝通、研究學問和增廣智識的鑰匙。此外,我亦十分贊同學習語言愈早愈好的說法,特別是語言的發音,年紀愈大愈難掌握。

何謂「兩文三語」?

 

香港教育署提供的「兩文三語」就是中文、英文;粵語(母語)、英語和國語(普通話)。

 

幼稚園教育的目標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是人類基礎的教育。當嬰兒呱呱落墜時,第一位接觸的是母親,第一位老師亦是母親。所以,用以溝通的語言是母語,即母親用的言語,也是家庭社會通用的言語,因此世界各國幼稚園教育的目標即 6 歲以前的教育都以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及幼兒語言發展為首要目標。

母語的重要性

世界各國都用母語教學,小朋友必須先把母語學好,當小學高年級甚至中學以後才憑個人的興趣選擇學習外語,由專科老師指導。除非屬殖民地的子民,他們要學宗主國的語文,例如以前的越南學生要學法語、台灣學生要學日語、印度和香港要學英語。

1.語言是「溝通」和「學習」的工具,而母語是家庭社會共通的語言, 因此小朋友能聽能講,把母語學好是十分重要的。

2.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小朋友通過母語學習與人溝通,刺激大腦反應、思想、質疑、聯想和記憶等以致接納或表達,這都是語言與思維發展相輔相成的關係。因此幼兒對語言的學習,對思維發展的影響深遠。

3.熟悉母語,能掌握本國的語文,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認同自己的祖國,提高民族的意識,對祖國的情感、尊嚴和愛護都有深遠的影響。這種愛國愛家的思想,應自幼開始培養,也是世界各國認同的。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聰明學習靠運動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筆者剛參與了台灣教師專業進修交流活動,見識到台灣的教育著重以運動培養孩子成長,讓我得到新的啓發,希望與各位父母分享。其中一所作交流的學校稱得上是體育學院小學版「虎林小學」。一踏進學校,同學便以政府推廣的健身操歡迎我們。他們一起跟着拍子舉手投足,做出各式各樣的熱身動作。讓人感到他們就像老虎仔一樣的精神活潑,而我像真的進入了充滿老虎仔的森林一般。

運動能強化孩子學習能力

 

虎林小學的劉校長説學校是政府重點學校,專注同學的體育發展,並相信透過運動能強化他們的學習能力。他們以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 John J. Ratey, MD 的硏究為基礎,提倡零時運動計劃。此計劃提倡學生於所有時間都在運動,即零時 (Anytime)。每當小休時,學生便會跑到操場的任何一處做運動,他們有的玩躲避球、有的在攀鋼架、更有的打羽毛球。所有學生都享受每個運動的時刻。

 

 

有調查發現,近八成的學童在長輩或家傭幫忙時,甚少向他們說「謝謝」,更有部分孩子認為家傭的工作是要照顧自己,所以不需要對其特別有禮。而會向父母說「早安、晚安」或「大家吃飯」的學童均不多。

運動的好處  強化大腦機能

眾所周知,運動有強身健體的功效,而在 Ratey 的研究之中,他指出更多有關運動對大腦的好處。他形容大腦是訊息處理中心,透過不同的傳遞者(化學物質)於不同路徑傳達訊息。在運動時,大腦能有效地生產更多傳遞者和強化路徑,使訊息傳得更快更準。

將理論應用於學習上,學生以運動強化大腦機能,再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研究證實運動能提高學生專注力和記憶力,而這都是成功學習的必備條件。此外,運動能使大腦製造 Dopamine(令人有快樂感的化學物質),令學生能愉快地學習,成績自然會更加優秀。

如何讓孩子愛上運動?

為了讓孩子享受運動的時間和好處,家長必需讓孩子愛上運動,以下有三項建議:

1. 零時運動 

多讓孩子有運動的機會,如提供合宜的時間,工具和場地,同時家長要留意環境的安全。

2. 健康運動

多教導孩子因愛健康而做運動,多提及運動對健康的好處。

3. 一起運動

多與孩子一起運動,享受運動的時刻,享受親子的美好時光。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垃圾是誰的?孩子品德培育須透過家校合作才成功

撰文:張偉菁校長

眼前有這樣兩組鏡頭:

鏡頭一:

在熱鬧的街頭,正隨父母一起閒逛的小男孩,發現腳下有一個廢棄的汽水罐,他走過去撿起汽水罐,準備扔到不遠處的垃圾箱。不過,媽媽發現了後,要求孩子將手中的汽水罐扔掉,但孩子不從。接著,爸爸也走了過來,訓斥道:「笨蛋,怎可以撿起這麼髒的東西,你又不是清道夫!」小男孩卻說:「老師說過了,要愛護環境,不能亂丟垃圾!」媽媽說:「這又不是你扔的,管它呢!」小男孩看起來很困惑,卻又不得不把撿在手中的垃圾扔回地上。

鏡頭二:

在熙熙攘攘的火車站月台,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大約56歲的男孩。孩子在喝完果汁之後,隨手就把空盒丟在椅子底下。媽媽趕緊拾起空盒,交到兒子手裡,對兒子說:「乖孩子,把空盒丟到前面的垃圾箱裡去。」一會兒後,這對母子又親切地擁抱在一起,媽媽輕聲地對兒子說:「要愛護環境,不可亂丟垃圾啊!」

鏡頭一裡的男孩是否很可憐呢?他一定被父母和老師不同的教育方法搞糊塗了。

學校教育,除了教授孩子們課本知識之外,也著重德育的傳授。愛護環境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當學校和老師在全力培養孩子這種公德意識時,如果父母能夠與學校配合,鼓勵孩子跟從老師的教導,自己又作孩子的榜樣,孩子才能獲得正面的教育,而非在校學的是一套,實際生活又要面對另一套標準。

家校合作 培養孩子品德

 

學校對學生有很多要求,例如守時、守規、守秩序、服務、清潔衛生等等,都是德育訓練,希望孩子自小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對社會有責任和義務,而不單是獲取利益。試想想,假如鏡頭一的男孩在聽了父母的理論之後,即使以後在家裡發現垃圾,也會抱著「既然不是我扔的,我就沒有必要去撿」的心態,父母會有何感想呢?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覺愛護家裡的衛生環境,能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可是,又可曾想過:如果你從未教育過孩子要尊重清潔人員的勞動果實,又從未在孩子面前身體力行地愛護過社會大環境,孩子又怎會懂得去愛護家裡的小環境呢?

 

有調查發現,近八成的學童在長輩或家傭幫忙時,甚少向他們說「謝謝」,更有部分孩子認為家傭的工作是要照顧自己,所以不需要對其特別有禮。而會向父母說「早安、晚安」或「大家吃飯」的學童均不多。

 

為甚麼小朋友會不懂得禮貌呢?因為家長自身也不會向他人或家傭說「謝謝」,亦有家長經常或間中駁斥及責罵長輩,或打斷別人講話。除了乘搭交通工具會「霸位」外,也有家長會在公眾場所打尖或不排隊。父母師長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父母必須時刻警惕個人行為,也應盡量即時指正子女的無禮態度,但緊記語氣及用字得當。每日也應抽時間指導子女反思個人錯誤,令他們對事件更為深刻。孩子的品德培育,須透過家校合作才可成功,家長在其中擔當了比師長更重要的角色。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遇見「錯配」的孩子,是家長成長的契機

撰文: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及全球職業發展師賴舜薇

孩子出生的時候,人們喜歡討論他的長相,將他與父母哪裡長得相似作為談資,議論他遺傳了父母哪些漂亮的外觀。 大一些,脾性出現的時候,也喜歡探究他的個性到底像了誰。

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相處,一般都比較容易,因為個性、喜好上的類近,心也容易走得近,如果孩子與自己性情相近,當家長的,似乎也容易些。 但上帝好像喜歡和我們開玩笑一樣,往往給我們「錯配」了孩子:活潑外向的媽媽收穫安靜內斂的女兒;脾氣暴躁的父親面對多愁善感的兒子;不懂玩樂的媽媽遇上享樂主義的兒子。

來求助的父母共同點都是與「錯配」的孩子有相處困難。他們不能接納孩子的天性,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調教自己的孩子。

 

那位外向活潑的媽媽向我「投訴」:「女兒做事磨蹭,畏手畏腳,在外不敢交朋友。 」她百思不得其解:「刷牙有什麼難的? 上英文課有什麼怕的? 認識其他小朋友,有什麼好害羞的呢?」為甚麼她女兒一點都不像她,卻像那位優柔寡斷,內向膽小,無所作為的父親呢?  說著說著,她已經間接告訴我,她的問題是不接納自己的配偶,是將對配偶的不滿嫁禍到他們的女兒身上。所以,問題不在她女兒,而是在他們的夫婦關係上。

 

那位脾氣暴躁的父親不得不前來「討教」,是因為他兒子只和媽媽好,不和他好,他深愛兒子,不希望兒子長得像女孩子一樣,多愁善感,哭哭啼啼,孩子越大 ,他越著急。 但辱駡、嚴令之下,孩子不但沒有變得堅強,反而出現更多退縮,圍著媽媽不肯離開。 明白之下才明白,原來這位父親,就是在棍棒和辱駡聲中長大的。 他以為自己的堅強來自於這樣的教育,而不曉得,那些造成他心靈傷痛的經歷,已經成為他的內隱記憶,影響著他與兒子的相處。

聲稱自己不會玩樂,不需要玩樂的母親對一門心思只有玩的兒子束手無策。 她說兒子對待學業馬虎大意,對待玩樂卻持久專注,如何讓兒子扭轉對學業的態度呢? 我對這位母親的報稱感到好奇,什麼人會不喜歡玩呢? 尋求快樂是每個人的天性,為何她堅稱自己是不需要娛樂的人呢? 原來她小時候也貪玩的,但卻受到母親的嚴苛管教,不許她「浪費」時間。 她的生活裡面漸漸沒有了玩伴,纏著和母親玩的時候,她的母親在遊戲中依然嚴肅認真,對她當仁不讓,於是她常常輸,也常常傷心,漸漸地,她就厭惡玩遊戲了 她的母親「成功」塑造出一個「不喜歡」玩耍的她,一個看起來堅強,專注學業的她,但同時也塑造了一個刻板、自卑、缺少快樂的她。 難怪她不懂跟天生快樂的兒子相處了。

原來上帝為我們「錯配」孩子,是別有用心。 祂想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挫敗中,反思自己與配偶、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從而理順這些關係,化解這些心結。

 

家長對孩子的不接納,就是對自身的不接納,對孩子沒有信心,就是對自身的不自信。 籍著照顧「錯配」的孩子,父母感到困難,繼而察覺到自己的痛處,在治療師的協助下,開始自我探索之旅。 他們理清、理順自己的家庭關係,並從中獲得重生和成長。 孩子是天生的,沒有錯配的,讓我們善用這種成長的契機吧!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芬蘭學生從「廚房教室」學習家庭經濟課

撰文: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及培訓總監關顯彬先生

烹飪、家事、理財,你敢讓孩子上這樣的課嗎?學煮飯? 學做家事? 學經濟理財? 究竟這是甚麼課程? 原來這是芬蘭教育高小至初中開始「家庭經濟課」的三大主題了,當中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芬蘭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堅持讓學生在體驗式場景中學習抽象的理論概念,讓學生真正從「做中學」。 這對香港的家長和學生有甚什麼重要的啟示 ?

其實這門課跟經濟學沒有直接關係,它本來是一門生活教育課,目的是讓孩子從中掌握做飯、做家事、家庭理財這三方面日常生活技能,學好這些技能,一方面讓自己學會獨立生活,另一方面能夠使環境永續化。

第一項技能先是「學煮飯」,分烹調和烘焙兩類。 學生不僅要學習食物烹飪、烘焙的知識和技能,如準備食材、讀懂食譜、識別食物的營養成分、使用烤箱做飯等;還要學習飲食文化,如食品安全、食物鏈、飲食文化與宗教等 ;以及如何正確地擺放餐具、餐巾紙和杯子等。 在實務操作中,逐漸學習食物知識和飲食文化。 沒想到,做這件小事,竟成了芬蘭人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像的場地。

 

為了提供學生學習的真實環境,每所學校都設有「廚房教室」。 早上的第一、二節學生不是上學術理論課,卻先做菜。 課堂做的飯菜,就是做自己當天要吃的午餐,很有趣。

 

第二項生活技能則是「做家事」。 家庭經濟學課可不只是教會小孩做家務,更是透過家務讓學生養成永續的生活習慣。

在這門課的薰陶下,孩子養成了及時清理廚具的習慣,會自己用洗碗機洗刷一家人的餐具,還知道怎樣手洗餐具最節約用水;也具備了環保意識,懂得珍惜食物、垃圾 分類;同時,也能讀懂衣服上面的洗滌說明,更有效的使用洗衣機。

第三項生活技能則是「做家庭理財」。 那項技能可謂用意深遠:透過這些深度參與的家務活動,讓孩子全面了解家庭消費的結構,如何用有限的錢,規劃、分配、安排家庭生活,讓孩子從小具有消費意識和理財能力,從而培養
孩子財商智慧。

 

原來芬蘭家長每個月都會給孩子「生活費」,有的家庭是每週分發。 如果他們照顧好弟弟妹妹,或主動在家做清潔,還能賺錢。

例如一對父母有五個孩子。從孩子10歲以後,跟他們討論自己的工資,買食物需要多少錢,送弟弟妹妹去幼兒園需要多少錢,還能有多少錢用在興趣愛好上。 這樣孩子就能全面了解家庭消費的結構。

學校老師也會教導學生廣告如何影響自己購物,怎樣更好的利用網路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 以免被廣告欺騙,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最後,學生作為家庭消費者,從國中開始認識一個家庭的收入、預算、支出,有利於引導學生正確運用金錢、有理財儲蓄的能力。 同時,如何用適當的錢購買既具有實用價值又有美感設計的物品才能讓生活可持續發展,真是一門相當實用的課程。

芬蘭學生能夠走「廚房教室」至家庭經濟課,讓他們親身體驗、去認識、去掌握烹飪、家務及家庭理財。 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充分獲得生活本能與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的生命能獲得全面發展。

 這對香港的家長和學生有甚重要的啟示?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久咳?支氣管發炎?還是哮喘?

撰文:鄭萃雯

小朋友咳不停,咳嗽情況往往持續整整一個月,尤其到半夜三更最嚴重,咳醒、咳至失眠,再倦極睡著,對小朋友、大人,都是折磨!到底為何久咳不止? 氣管敏感還是發炎? 請教醫生,原來這也屬於哮喘!

孩子年紀小,氣管自然會比較幼、比較窄,就算只是普通傷風感冒,亦較容易有鼻塞、鼻鼾,甚至氣促的情況。不過和支氣管炎不同的,普通傷風感冒大約一星期內會康復,但支氣管炎的咳嗽持續時間可以長達二十多日,所以由發病起持續咳嗽一個月,絕對不足為奇。

 

這又引申另一個問題:為何會有支氣管炎?醫生說,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孩子感染呼吸道合胞體病毒(RSV)。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毒,經飛沫及空氣傳播。它會令氣管收縮、發炎,並產生痰涎,痰涎積聚又令氣道進一步狹窄,刺激患者咳嗽,造成惡性循環。醫生指,這些情況可能會處方氣管擴張藥,讓小朋友病徵減退,靠自身的免疫力擊退病毒,不過小朋友一旦試過感染RSV,氣管某程度上亦受過破壞,日後演變成哮喘的機會亦增加。經醫生這樣一說,我的大兒子過往的確因感染RSV入院,而之後每次感冒咳嗽,所需的康復時間均比小兒子長啊!

 

「那麼你的大兒子應該是有哮喘了。」醫生這一句結論,絕對是我最不想聽到的。哮喘,最壞的可致死亡啊!等一等,這是最壞情況。醫生補充,哮喘其實分為四級。

第一級 偶發性哮喘

通常因為感染呼吸道病毒,例如RSV或過濾性病毒引起,一年中偶發幾次,其餘時間正常。所以只要在氣管收縮、氣促時候使用氣管舒張劑紓緩不適,無甚副作用,亦毋須長期用藥。

不過如果無適當紓緩氣管收縮問題,氣管會越來越容易收窄,哮喘有可能升級。

第二級 輕微持續性哮喘

患者大約一個月會發病一至兩次,氣管舒張劑不足以處理,需要以吸入式類固醇「治本」,控制發炎情況。吸入式類固醇有分不同的度數,醫生會按情況,處方不用劑量,有需要時使用。

第三級 中度持續性哮喘

 

患者平均每星期哮喘發作一次,每日需要使用氣管舒張劑。

第四級 嚴重持續性哮喘

患者每天都要使用氣管舒張劑,每日三至四次,同時要使用吸入式類固醇控制病情。

經醫生提醒,我以後不應再害怕讓小朋友使用吸入式氣管舒張劑了!及早紓緩孩子咳嗽氣喘,長遠亦希望可以避免哮喘情況惡化。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家長教育、肯學敢做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在家長教育的路途上,筆者最愛聆聽家長們分享管教子女的心得和反思,彼此交流和鼓勵,是最立體的家長教育內容。世界上沒有要求家長必須考試合格才可生兒育女的地方,大家都是邊做邊學,後知後覺,慢慢地成為了「有年資」的家長,兒女對你有期待,社會對你有要求,家長自覺也不能躲懶,紛紛學習子女管教的理論和技巧。

記得有一位爸爸分享如何處理讀中二的兒子要求買球鞋的訴求。他對兒子說會給他四百元,兒子當然覺得不夠用,但這位爸爸告訴兒子四百元是可以買到一對球鞋的,如果覺得不夠,那就自己想辦法好了。最後,兒子買到心儀的球鞋,但代價是省下早午餐錢買回來的;他說兒子買到新球鞋雖感開心,但同時也經歷了挨餓的日子,以後也會想清楚才會買東西。這位爸爸表示心裡當然會感「肉赤」,但想到要兒子明白追求物質要量力而為的道理時,也要狠下心腸,讓兒子好好體會。

 

又在一次主講如何培養幼兒子女的自理能力的講座中,有一位K3學生的媽媽分享兒子總是依賴她收拾功課。久而久之,兒子對她的依賴越來越多,在痛定思痛後,媽媽嘗試應用從家長講座學回來的,她告訴兒子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媽媽不再為他收拾書包,也有心理準備兒子因此被老師指責欠交功課。事情如預期中發展,兒子為了不再被老師責備,唯有親力親為,每天自行收拾書包;雖然兒子暫時未必明白自理責任的重要性,但他已開始著緊自己的事情,不再依賴媽媽的「幫忙」,而這位媽媽也不再為兒子做出無建設性的幫忙和照顧。

畢竟,課堂學習是愉快的,但實戰應用卻是招招入肉的,當中苦樂參半,在應用子女管教技巧的同時,也是挑戰著家長的個人價值觀和人生經驗,家長也要有平衡心態和自我反思的覺醒,這正正也是家長教育的目的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火爆型的父母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遇上火爆型的父母,孩子容易會變得畏縮寡言沒有自信;但亦有孩子會學了父母用惡型惡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當然這兩種模式都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父母能改善火爆的性格嗎?

性格傾向生活壓力

 

人的性情實在有先天的部分叫我們不能忽視與孩子的不同特質一樣有些父母的脾性就是較敏感反應又急又快而適應能力不太高這類型的父母在進入了生兒育女的階段時 往往亦是在事業發展上衝刺的時間因為他們的適應能力不高他們很容易因環境的變化工作的需求為自己在事業上的升遷在適應上產生很多焦慮,要花很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 在家裡孩子的種種不同性情各樣成長的需要本身就給了父母很多挑戰所以性子急而適應能力不高的父母很容易按捺不住便發大火以宣洩不安的情緒,及嘗試以此控制局面,令環境回復原狀,減低自己的焦慮。

 

原生家庭的創傷

有些父母本身的性情並不急躁,但若在他們的成長中經歷很多被忽略、辱罵,令自尊及人格受貶損,這些父母很容易將孩子不聽話,扭計,發脾氣等行為,視為對自己的否定,觸及自己在成長中的創傷,而變得情緒不穩,動輒大發脾氣。父母往往分不清楚此刻的火,原來有很大部分是來自過往的傷害而產生的過敏狀態,只將發火的因由歸咎於孩子的行為,以致對孩子產生不合比例的情緒反應,及過度懲罰孩子。

與配偶不和

 

性情急躁的父母在夫婦的衝突中較難冷靜下來處理矛盾及差異,令夫婦關係緊張,家庭氣氛不和。有時他們用一些快速卻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暫緩了衝突後將問題棄之一角不了了之。當夫婦間的怨憤日積月累,無法釋懷在孩子犯錯時父母會將種種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傷害孩子的説話衝口而出,造成更複雜的家庭問題。

父母需要自我觀察

若父母承認自己的火爆脾氣正在摧毀著家庭的和諧及阻礙著孩子的性格發展,那麼父母要做的不是其他,而是要將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仔細地觀察自己在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過程及變化,就好像拿自己的眼睛出來看著自己一樣。他們要問自己這些問題:「究竟我在想些什麼?」「我為何如此說話,如此反應?」「這件事觸動了我什麼神經?」「我生氣是因為現在發生的事嗎?或還有其他原因?」「我在借題發揮、宣洩情緒嗎?」

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較安全宣洩情緒的地方但脾氣過於火爆的父母 實在要學習好好控制情緒若他們能自我觀照用心去察看自己當不難發覺自己反應太急說話太重,分辨不出過去與現在的感受、生氣的對象是孩子或其他人。如果在當下能夠區分這種種,就是改變的開始了!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一個在 5 分鐘內令「怪獸家長」開竅的故事

撰文:資深升學專家、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趙榮德先生

如果你問我,在數十年教學過程中,最令我難忘的是哪些片段,我會毫不猶豫的答是使人開竅的故事。為甚麼開竅的片段這樣吸引我呢?因為開竅是一種「高層次教育」,而筆者深愛教育,所以開竅的片段特別難忘。

下面是筆者使一位「怪獸家長」開竅的故事。為甚麼那家長變成怪獸呢?因為他「出盡法寶」令兒子得獎!而筆者只用 5 分鐘便把他「點醒」了!

那位「怪獸家長」是位專業人士,他對兒子要求甚高,年年都要兒子在學校取得全能獎 Best All round Student)。他的兒子在筆者任教的學校,已連續 2 年奪取該一級別的全能獎了,第 3 年他和兒子繼續努力,希望做個「帽子」戲法,連中 3 年!

 

學生和父親一早知道學校重視哪些項目,於是他就在那些重點項目全力出擊,怎料那年突生變故,學校把某些科目的分數分量加重,就這樣一改,那位學生變成只能屈居第二。學生和父親知道得不到第一後大怒,做爸爸的毫不客氣撥電話「聲討」修士校長。仁慈的修士校長連續被該家長「煩」了兩天,終於將「球」傳給筆者,他對我說:「彼得,這位家長每天和我傾談了半小時的電話,一定要我把他兒子升上第一,使我完全不能處理其他學校的工作。你快來幫忙,我把家長的電話號碼給你。」

 

婉轉相勸 明白要及早面對失敗

筆者在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立即致電給這位家長。筆者明白這位家長非常愛錫兒子的,因此一開始時筆者便這樣說:「T先生,我知道你很疼愛你的兒子,你的兒子在學業和課外活動方面亦做得非常好。」

那位家長和應:「沒錯!」

「你的兒子在中一、中二已經先後兩次取得全能獎,你想他在今年中三也取得這個獎,亦是人之常情,但……」在這裡,筆者停了停。「一個人不能永遠只有成功,沒有失敗的。既然早晚亦要面對失敗,T先生,你希望你的兒子早些面對失敗,還是晚一點才面對呢?」

那位家長亦是個「話頭醒尾」之人,立即說:「你是想我不再追究嗎?」

「不是,我只想你為兒子著想,讓他早些接受小型失敗。將來面對大型的失敗時,自然會懂得面對!」

家長想了想,應道:「我明白趙老師的意思,我不再追究,多謝你的解釋!」

筆者怎樣使該位家長開竅呢?答案是:我使他破除執著。他有甚麼執著?他執著於一個牢不可破的信念一個好的家長,必須盡一己所能幫兒子成功。筆者從他的角度,欣賞他的努力,但同時婉轉地告訴他,幫助兒子早些接受失敗,也可以是一個好家長。他是一位聰明人,聽到筆者的弦外之音,如不讓兒子早些接受挫折,遲些可能傷得更慘,因此,他頓然開竅,接受筆者的忠告。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競爭會找上我?不要把孩子鍛練成考試機器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筆者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已有一段時間,發現坊間不少機構和父母的價值觀已經扭曲,受苦的卻是下一代。同時,筆者亦明白父母所承受的壓力,因為坊間的競爭也許太大了。

筆者的教育理念,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小兒的興趣班絕對不少,也有參與公開的比賽,但全都是他自發參加的。我沒有強迫他學習,我做的只是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事物,從「玩」的角度去讓他感興趣。當然,不是每一件讓他接觸的事,他都會有興趣,但也不要緊,世上好玩的事頗多呢!

以學琴為例,有一次他走到家中附近一間琴行裡面試玩,從此就愛上了彈鋼琴,然後嚷著要學。可是筆者沒有立即讓他學,而是讓他有更多的接觸機會,讓他肯定了再學。雖然他已經學了超過一年,但連一級也沒有考。因為筆者認為他的興趣不至於能應付考試的壓力,亦不想令他對音樂失去興趣。

 

以普通話朗誦比賽為例,在小兒唸K1時,老師挑選同學參加比賽,他回家後表示雖然也想參加,但老師沒有選中他。媽媽對他說:「如果你想參加,你要自己告訴老師呀!」K2時情況一樣,他回家後也有告訴我們,我們的回答也是一致的。到了K3時,老師又再挑選同學出賽,也是沒他的份兒(老師一般都不選父母都說廣東話的同學)。可是,這次他舉手了,還大大聲的說:「老師,我都會說普通話呢!」於是老師要他在班上說幾句,便成功入圍了。自此,他樂於參加比賽,拿到了獎牌他固然會高興,但當然也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就會和他檢討,讓他有面對失敗的心態。筆者想,就是這份成功感,讓我們的下一代自發地去參與、嘗試。

 

又以打乒乓球為例,因為家人的一次教會旅行中,孩子在營地跟爺爺玩過乒乓球,於是又嚷著要學。當然,筆者也沒有一口答應,只買了一雙乒乓球拍跟他在公園「切磋」一番。到真正讓他學習時,他很用功,學了幾個月,終於可以跟教練搓近2 板,成績算是不俗吧?

學習發自興趣 提升自信

所有的學習都發自興趣,不是更好嗎?這是筆者的理念。

筆者明白幼稚園要面試,但「訓練」方式卻大相徑庭。筆者也有舉辦面試班和適應班,而且成功入讀名校的學生也不少(近76 %受訪學生能考入全港首50名幼稚園或重點學校/國際學校),但用的卻是活動及遊戲,令孩子開心之餘,也能提升他們的自信。

我們都愛下一代,家長忍心將他鍛練成為考試機器嗎?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